登录站点

用户名

密码

纪实的天地

已有 4309 次阅读  2018-05-10 17:32

纪实的天地

         ——在陕西省散文学会纪实文学委员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陈长吟

 

今天是纪实文学委员会成立大会,有人说:纪实文学与散文是什么关系?纪实文学的名称需要独立出现吗?

在此,我谈几点自己的看法。

一、文体归属。读过文学史的朋友都知道,中国文学过去分为四大门类,就是小说、散文、诗歌、戏剧。后来各门类派生了许多分支,小说有话本小说、武侠小说、新小说等等;诗歌有格律诗、诗词、抒情诗、叙事诗等等;戏剧有话剧、舞戏、京剧、汉剧等等;散文的范围就更广泛了,除开虚构性的小说,抽象性的诗歌,表演性的戏剧之外,其他的日常文体,都可划归在散文之中。当然包括纪实文学了。从文字运用的手法来说,纪实文学大多是用散文笔法写成的。中国最早的纪实文学作品,应该是司马迁的《史记》,它写真实的人物、真实的事件,文字则是散文化的。《史记》也是文学史上有名的散文著作。

追溯文学的源本,纪实文学属于散文门类。所以,散文学会下边成立纪实文学委员会,也是名正言顺的。当然,文学发展到今天,类别越来越详细了,山头越来越多了。仅散文这个大类中,就有报告文学研究会、杂文研究会、寓言研究会等等。细有细的原因,大有大的包容,这些都无可厚非。

二、名称界定。关于纪实性的文学创作,现在有三种说法,报告文学、非虚构写作、纪实文学。报告文学是革命的文体,它要求有当前性、报导性、简捷性,以及一种时代的积极意义。报告这两个字,本身就带着时代性。所以说,报告文学的诞生,是革命运动的需要。现在看来,有它的局限性。非虚构写作,是前几年一家杂志的标新立异,让人感到莫名其妙,你把纪实性的叫非虚构文学,那么不纪实的作品,像一些小说、诗歌等,是不是就应该叫虚构文学了?这个叫法,过于片面性。其实纪实文学这个叫法就很好,有包含性,可以包括报告文学和非虚构文学;也有广泛性,像纪实散文、人物传记、村史家史、事件追踪、专题片的解说词等等,都可以在纪实文学之中。

近几年,有几部纪实文学作品引起读者关注。像《寻找巴金的黛丽》,是探寻历史故事的,角度切入很新。还有《出梁庄记》是表现当下是生活的,关注普通人的命运。

源远流长。刚才我说了,中国最早的纪实文学作品,可以上溯到司马迁的《史记》。其后,写真人真事的文学作品也不少。就拿陕西的当代文学来说,解放后有李若冰写的一系列纪实散文,魏钢焰写的《红桃是怎么开的》报告文学,杜鹏程的《马背日记》等等。文革后有和谷的《铁市长》,冷梦的《黄河大移民》,莫伸的《大京九》和《一号文件》,孙见喜的《鬼才贾平凹》,本人也写过《水调歌头》,还有今天在座的,袁国燕写了《珍民珍迹》,孙天才写了《 丰碑刻在大巴山  ,陈志越写了《导弹风云》,杨广虎写了《风云党崇雅》,杨志勇写了《 秦巴魂 》。

陕西的纪实文学创作空间还很大,比如王老九的故事,是民间文化运动的缩影。部队作家崔八姓,带着文学的喜剧和悲剧色彩。喜的是一夜成名,悲的一落千丈,值得总结。

这次纪实文学委员会成立和座谈会,希望给陕西的纪实文学创作鼓鼓劲,再出佳作。

分享 举报